政府會全方位推進基層醫療發展,包括:
-
立法強化基層醫療管治架構,賦權基層醫療署設立質素保證及監察機制;
-
制訂社區藥物名冊及推出社區藥房計劃,配合集中採購和社區網絡,令市民可以更方便地獲得價錢相宜的基層醫療藥物;
-
訂立全生命周期健康促進策略,按不同年齡和健康狀況制訂市民健康管理計劃;
-
重整母嬰健康及家庭計劃服務,加強生育輔導及育兒教育,促進健康生育;
-
強化「全校園健康計劃」,為每間學校建議針對性校本措施,改善體能活動和飲食等安排,提升學生身心健康;
-
將更多地區康健站擴充為中心並擴展服務網絡,整合婦女健康中心和長者健康中心服務;
-
擴大「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導計劃」至血脂檢查;定位醫管局普通科門診專為弱勢社群提供全面基層醫療服務;
-
針對常見癌症以風險為本逐步制訂篩查計劃,包括乳癌篩查、研究人工智能協助肺癌篩查,以及推行乙型肝炎篩查以防治肝癌;
-
推出「青少年護齒共同治理先導計劃」鼓勵預防牙患,及「社區牙科支援計劃」加強為弱勢社群包括有經濟困難長者提供牙科服務,接替關愛基金牙科資助項目,並為學前兒童增設預防性牙科服務;及
-
繼續推行控煙。
-
在 2025 年第四季完成制訂社區藥物名冊,並在 2026 年第四季起分階段推出社區藥房計劃;
-
在 2024/25 學年推動不少於 600 間中小學參與「全校園健康計劃」,編製「一校一健康報告」;
-
在 2025 內將衞生署轄下的婦女健康中心服務整合至地區康健中心,及透過策略採購整合相關服務至其他私營醫療服務提供者;
-
在 2025 年內擴大「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導計劃」至血脂檢查;
-
在 2025 年內通過地區康健中心及家庭醫生開展為較高風險人士提供乙型肝炎的篩查及持續管理;
-
在 2025 年內提升普通科門診的服務,加入慢性疾病篩查服務及加強護士診所服務;
-
在 2025 年內推出為學前兒童提供的牙科檢查及預防性牙科服務;及
-
在 2026 年內透過「社區牙科支援計劃」,為有經濟困難長者提供牙科服務,接替關愛基金牙科資助項目。(醫務衞生局)
-
在2026年內向立法會提交法案強化基層醫療管治架構,賦權基層醫療署設立質素保證及監察機制。(醫務衞生局)
-
針對香港人口結構及不同社群的健康需要,訂立全生命周期健康促進策略,提升市民健康,按不同年齡和健康狀況制訂市民健康管理計劃。(醫務衞生局)
-
衞生署重整母嬰健康院提供的家庭計劃服務,加強孕前健康服務,以及檢視及調整現時由非政府機構提供的資助家庭計劃服務範疇,配合政府鼓勵及促進健康生育的政策。(醫務衞生局)
-
母嬰健康院會提升健康育兒支援環境,包括優化親職教育服務、加強育兒資訊及個別輔導,從而增強家長作為父母的信心,改善他們的管教技巧,減低孩子將來出現行為問題的機會。(醫務衞生局)
-
重整衞生署學生健康服務的校本健康促進工作,將「全校園健康計劃」擴展至全港中、小學,為每間學校編製「一校一健康報告」,建議針對性校本措施,改善體能活動和飲食等安排,進一步於校園推廣學生身心健康。(醫務衞生局)
-
繼續推動控煙工作,落實下一階段控煙措施,進一步降低吸煙率和減低煙草產品對社會的禍害,保障公眾健康。(醫務衞生局)
-
利用地區網絡鼓勵和支援社區內的長者,特別是獨居長者,接種所需的疫苗,降低因感染而引發併發症和死亡的風險。(醫務衞生局)
-
繼續發展地區康健中心,逐步將屬過渡性質的「地區康健站」擴充為地區康健中心,並進一步發展跨專業基層醫療服務網絡,優先把衞生署轄下的婦女健康中心和長者健康中心服務整合至地區康健中心,及透過策略採購整合相關服務至其他私營醫療服務提供者。(醫務衞生局)
-
制訂社區藥物名冊及推出社區藥房計劃,配合集中採購和社區網絡,令市民可以更方便地獲得價錢相宜的基層醫療藥物。(醫務衞生局)
-
優化普通科門診作為弱勢社群的基層醫療服務提供者的角色,加入慢性疾病篩查服務及加強護士診所服務。(醫務衞生局)
-
擴大「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導計劃」(「慢病共治計劃」)的服務範圍至血脂檢查,以更全面評估及妥善管理包括高血壓、高血糖和高血脂在內的心血管疾病風險因素,並研究整合醫管局普通科門診公私營協作計劃至「慢病共治計劃」。(醫務衞生局)
-
加強對末期疾病病人的晚期照顧服務,包括在居處離世的配套措施及加強生死教育,務求提升末期病人臨終的生活質素,以及促進親屬在病人病重期間以至離世後的福祉。(醫務衞生局)
-
持續推動《維持生命治療的預作決定條例草案》的立法工作並落實相關執行細節。(醫務衞生局)
-
開展第二階段的乳癌篩查先導計劃,為高風險婦女提供乳癌篩查。(醫務衞生局)
-
因應癌症預防及普查專家工作小組的最新建議,透過檢視本地數據,研究適用於本港的肺癌篩查策略,包括人工智能協助篩查的可行性。(醫務衞生局)
-
推出新計劃以資助乙型肝炎篩查以防治肝癌,透過策略採購,由地區康健中心及家庭醫生為較高風險群組提供乙型肝炎的篩查及持續管理。(醫務衞生局)
去年底政府公布的《基層醫療健康藍圖》,制訂了發展方向及策略,以應對人口高齡化及慢性疾病病患率上升等挑戰。正開展的工作包括:提倡「一人一家庭醫生」理念,已有3400名家庭醫生登記在《基層醫療指南》,增加約兩成;11月開始資助45歲或以上的市民篩查和跟進高血壓和糖尿病;以及已擴大「長者醫療券計劃」至涵蓋聽力學家、營養師、臨床心理學家和言語治療師等,並容許配偶共用醫療券及將會推出獎賞計劃。政府會繼續與醫護界和非政府機構聯手,推進藍圖的發展和實踐。
-
在2023年底前,醫管局把個案管理計劃個案經理與嚴重精神病患者的比例優化至不超過1:40;並維持精神科專科門診的第一優先(即緊急)個案及第二優先(即半緊急)個案的整體新症預約輪候時間中位數分別為不超過一星期及四星期;(醫務衞生局)
-
在2024年內,在三個地區康健中心推出先導計劃,為有需要的市民提供精神健康評估,及早跟進和轉介高風險個案;(醫務衞生局)
-
由2023年11月起,推出為期三年的「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導計劃」,資助45歲或以上的市民篩查和跟進高血壓和糖尿病。(醫務衞生局)
-
按《基層醫療健康藍圖》的建議,在2024年內成立「基層醫療署」(原擬名為「基層醫療健康管理局」)。(醫務衞生局)
-
在2024年內於三個地區康健中心推出先導計劃,為有需要的市民提供精神健康評估,及早跟進和轉介高風險的個案。(醫務衞生局)
我們會在今年推出「基層醫療健康藍圖」,以地區康健中心作為樞紐,統籌為市民提供的基層醫療服務,與私營醫療界別共同推廣「一人一家庭醫生」理念,並協調不同醫療專業,在社區內提供全面、持續、以人為本的基層醫療服務。措施包括:
-
成立「基層醫療健康管理局」,專責統籌管理公私營界別的基層醫療服務,制訂標準和設立質素保證機制;
-
推出為期三年的「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導計劃」,明年起轉介經地區康健中心識別有高血壓或糖尿病高風險的市民至私營界別,作進一步檢查。確診市民將獲安排家庭醫生及專職醫護團隊的治療服務,持續管理慢性病和預防併發症。政府會資助約一半檢查和治療費用。我們亦會成立策略採購統籌處,統籌透過私營醫療界別提供的基層醫療服務;
-
優化長者醫療券計劃,容許夫妻共用醫療券,並擴大適用範圍至「認可醫療專業註冊計劃」的聽力學家、營養師、臨床心理學家和言語治療師,以及經專業評定並提供的醫療設備,例如助聽器等。另外,實施為期三年的先導計劃,把現時每年2,000元的醫療券增至2,500元,長者使用至少1,000元醫療券於預防疾病和管理健康等特定基層醫療用途後,增添的500元會自動發放至其戶口作該等用途,以鼓勵長者更有效使用基層醫療服務;
-
增強中醫藥角色,政府資助中醫藥門診服務的名額由每年600 000個增加三分之一至800 000個,同時加強地區康健中心的中醫藥服務;
-
善用跨專業醫療人員服務,包括修訂《輔助醫療業條例》容許物理治療師和職業治療師可於指定情況下,免轉介直接服務病人;
-
檢討牙科服務,成立「牙科護理服務發展工作小組」檢視現行服務,並就加強服務範疇和模式向政府提供意見;及
-
重整地區醫療用地和設施,成立「醫療設施規劃和發展督導委員會」,推動相關發展和重建項目。
-
於 2024 年成立「基層醫療健康管理局」,加強統籌及管理公私營界別的基層醫療服務,制訂標準和設立質素保證機制。
-
推出為期三年的「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導計劃」,於 2023 年起轉介經地區康健中心識別有高血壓或糖尿病高風險的市民至私營界別,作進一步檢查並接受適當治療服務。
-
優化長者醫療券計劃,於 2023 年起實施為期三年的先導計劃,將現時長者每年 2,000 元的醫療券增至 2,500 元。
-
於 2023 年第四季前為地區康健中心會員進行 140 000 次健康風險評估。
-
在 2023 年底前增加於中醫診所暨教研中心提供的資助門診服務名額,由每年約 600 000 個增至 800 000 個。
-
於 2023 年第四季前為醫療專業人員提供 800 個受政府資助的基層醫療培訓學額。(醫務衞生局)
-
於 2022 年內推出藍圖,透過地區康健中心作為基層醫療系統樞紐,系統性改革本港醫療體制,強化地區為本及以預防為中心的基層醫療,提升市民整體健康,減輕公營醫院的壓力。(醫務衞生局)
-
推出為期三年的「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導計劃」,由明年起轉介經地區康健中心識別有高血壓或糖尿病高風險的市民至私營界別,作進一步檢查以確定是否患病,並安排確診市民接受家庭醫生及社區專職醫護團隊的治療服務。政府會資助部分檢查和治療費用。(醫務衞生局)
-
優化長者醫療券計劃,實施為期三年的先導計劃,將現時每名長者每年2,000元的醫療券增至2,500元,增添的500元會在長者使用至少1,000元醫療券於預防疾病和管理健康等特定基層醫療用途後發放至戶口作該等用途,以鼓勵長者更有效使用基層醫療服務。(醫務衞生局)
-
進一步深化中醫藥在基層醫療的角色,同時積極加強與地區康健中心╱站協作提供中醫藥服務。(醫務衞生局)
-
全面檢討政府提供的牙科護理服務,包括服務提供模式及範疇,以促進市民的口腔健康。(醫務衞生局)
-
設立「牙科護理服務發展工作小組」,就牙科服務發展向政府提供意見。(醫務衞生局)
-
重整地區醫療用地和設施,成立「醫療設施規劃和發展督導委員會」,推動相關發展和重建項目。(醫務衞生局)
-
在 2022 年年底前於 18 區設立地區康健中心或規模較小、屬過渡性質的地區康健站。(醫務衞生局)
在過去二十一個月的抗疫工作中,所有確診的市民和人士都能在醫院獲得適切治療。這成績殊不簡單,顯示本港醫療系統的高效專業和快速應變能力。然而,我們的醫療制度仍有不足之處,須在多個範疇作出改善,以應對人口老化對醫療服務帶來的挑戰,其中大力發展基層醫療和推動醫社合作是刻不容緩。
我早在2017年的《施政報告》已提倡設立嶄新運作模式的地區康健中心,提倡基層醫療以減輕醫管局的壓力。經過數年努力,政府於葵青、深水埗、黃大仙、屯門、南區及元朗設立或即將設立地區康健中心。我們亦已於另外11區設立地區康健站。同時間,食衞局已着手全面檢討基層醫療健康服務及管治架構等方面的規劃,以期為香港基層醫療健康服務制訂可持續發展藍圖,其中加大醫社合作將是重要的一環。
本屆政府重視基層醫療健康發展,首間位於葵青區的地區康健中心已於去年9月投入服務,而另外兩區和九區已分別批出營辦合約或落實選址。食物及衞生局會研究就康健中心設立公私營協作先導計劃,為初次確診患糖尿病或高血壓的康健中心會員提供受資助的醫務諮詢服務,以進一步加強慢性疾病治理的措施,及紓緩公營醫療系統的壓力。
由於人口老化,慢性和複雜疾病日趨普遍,香港的公共醫療系統正承受着巨大的壓力;與此同時,市民普遍仍然偏重以治療為主的醫療服務。
為扭轉現時「重治療,輕預防」的醫療體制和觀念,我在上一份《施政報告》提出在全港18區成立地區康健中心(康健中心),透過醫社合作及公私營合作模式提供基層醫療健康服務,提升市民自我管理健康的能力及支援長期病患者。首間位於葵青區的康健中心已於上月底啟用。我們會加快把地區康健中心服務推展到全港18區,預期可於本屆政府任期內在另外六個地區成立康健中心,並會在其餘11區設立屬過渡性質的「地區康健站」,為區內居民提供健康推廣、諮詢及慢性病護理服務。
為有效扭轉目前以治療為主的醫療服務和減輕對公營醫院的壓力,我們銳意加強以地區為本的基層醫療健康服務。食物及衞生局(食衞局)正按去年《施政報告》的建議,在葵青區設立首個地區康健中心(康健中心)。康健中心以醫社合作、公私營協作及地區為本為原則,將會提供健康推廣、健康評估、慢性疾病管理及社區復康等服務。
構想中的康健中心以主中心為總部,並配以五個設於位置方便的分區附屬中心的服務樞紐,利用資訊科技基礎設施,連結一個由地區醫護人員組成的服務網絡。康健中心未來會致力加強與地區上的其他基層醫療健康服務及設施的協調,更便捷在社區內照顧居民個人健康需要。我們已敲定葵青康健中心主中心的選址,並正為營運權進行招標,以期康健中心可在2019年第三季左右投入服務。
政府會大力投放資源,資助康健中心每年約1億元的營運開支。為鼓勵市民管理自身的健康,他們亦需分擔服務的部分成本。我們會以葵青康健中心為藍本,積極推展在其他地區成立康健中心的工作。為確保服務的穩定性,我們會在各區的政府物業內預留地方,並已為觀塘與東區覓得適當選址,但我們會先行在各區內承租適當物業,讓康健中心能早日投入服務。
事實上,一個全面、協調各界的基層醫療系統可提升整體公眾健康的水平,減少重覆入院及糾正以急症服務作為求診首個接觸點的現象。政府有決心加強推動個人和社區的參與,統籌和協調不同醫社界別,加強地區基層醫療服務,以鼓勵市民預防疾病,加強自我和家居照顧,減少住院需要。
我們會成立基層醫療發展督導委員會,全面檢視現時基層醫療服務的規劃,制定發展藍圖。委員會的成員包括醫護人員、學者、非政府機構和社區的合作伙伴,負責就政府發展基層醫療服務的策略作出建議,包括擬訂地區醫、社合作的模式、使用大數據去辨識須深入研究的醫療護理服務的範疇、建立框架更有系統地推行疾病預防(例如疫苗注射)、篩查和疾病辨識(尤其慢性疾病例如中風),加強獲得科學實證的服務和由政策主導的發展。
為進一步體驗醫社合作的成效,我已要求食物及衞生局於兩年內率先在葵青區設立嶄新運作模式的地區康健中心,由政府出資,按地區需要和特色,透過公私營合作提升市民預防疾病的意識和自我管理健康的能力,支援長期病患者,減輕專科及醫院服務的壓力。構思中的地區康健中心會透過地區網絡向區內提供服務的機構和醫護人員購買服務,讓市民可安在社區而得到所需的護理。葵青區議會年前利用政府於2013年提供的1億元社區重點項目計劃的撥款與地區協會、非牟利機構等合作,推出多項醫療護理服務,奠下進一步擴展地區基層醫療護理服務的基礎。因應試點計劃的經驗,我們會逐步在各區設立地區康健中心。